探索情感與身體:找回性福之路
在關係中,當身體和心的節奏不一致時,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無法說出口的困惑。士銘的故事,就是其中一種。
這位年約三十的男子帶著些微無奈和疲憊,對我說:「我已經找了幾家中西醫諮詢過,但他們都說我的問題不是吃藥就能解決的。我真的不知道還能怎麼辦……你們這裡有辦法嗎?」
他和太太結婚兩年多,感情穩定、相處愉快,卻一直無法在性生活中射精。這不僅讓他感到挫敗,也在無形中影響著他們的親密互動。最讓他煩惱的,是這份困境沒有一個明確的解答。
當愛還在,身體卻說「不」
士銘坦白自己並非性慾低落,他願意為太太付出,也很在意她的感受。每次親密前,他總是細心地進行前戲,努力讓太太先達到高潮,這樣他心裡會比較踏實。然而,他認為抽插只是一種耗體力的動作,甚至有點排斥。
太太卻不這麼想。她相信只有當伴侶在性愛中射精,彼此才算真的「合拍」。這樣的觀念差異,讓兩人陷入一種微妙的拉扯:一方渴望身體的回應,另一方卻始終卡在一個無法突破的點上。
當「取悅對方」變成一種壓力
在一次談話中,我注意到士銘有個明顯的特質——他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。他曾說:「只要她開心,我就沒關係。」這樣的態度聽起來溫柔體貼,但背後卻藏著長期的壓抑。
從小,他就是那種讓父母放心的孩子。不哭不鬧,努力唸書,不讓人擔心。久而久之,他習慣了忽略自己的感覺,甚至連疲憊與不安也習慣性地壓下來。這樣的壓抑模式,也被他帶進了婚姻與性生活中。
情緒壓抑,真的只是性問題嗎?
很多人會以為,性生活不順就是身體出了問題。但其實,情感與身體的互動比我們想像中更緊密。
長期忽略情緒、無法與自己的慾望連結,會讓身體在親密互動中難以放鬆,甚至出現排斥的反應。士銘的情況,正是一個典型例子。他並非沒有慾望,而是太習慣控制、習慣壓抑,身體因此無法釋放。
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?
不妨問問自己,以下這幾點,你是否也曾感同身受:
1. 你是否習慣壓抑情緒?
例如,明明感到不舒服,卻總是選擇不說出口;甚至在極度疲憊時,仍強迫自己繼續努力,只因為「應該這樣做」。
2. 你是否總是想掌控一切?
當事情脫離掌握時,是否會感到焦慮、不安,甚至懊惱自己沒做好?
3. 你是否曾對「高潮」感到抗拒?
也許是在自慰時提前結束,也可能是在射精後產生一種罪惡感。這些都是情感壓抑的訊號。
「被忽略的孩子」,長大後會怎樣?
臨床心理學家 Dr. Jonice Webb 曾指出,童年情緒被忽略的孩子,長大後往往有以下十種特質:
常覺得內心空虛
難以依賴他人
對自我價值認知扭曲
習慣虧待自己
把同理心都留給別人
動不動就感到內疚或羞愧
對自己容易生氣或自責
習慣壓抑與否定情緒
難以照顧自己的需求
無法真正享受關係的親密感
如果這些特質讓你有點熟悉,那麼或許,你也正在承受類似士銘那樣「把自己藏起來」的困境。
真正的改變,從自我覺察開始
在我與士銘的工作中,他逐漸學會停下腳步,去感受自己的慾望、承認自己的渴望。這過程不容易,因為他要對抗的是自己長年累積的壓抑習慣。但就在這樣一步步的練習中,他開始能夠坦然地與太太分享自己在性愛中的不自在,也開始發現——其實自己的慾望從來都沒有消失,只是被壓得太深。
透過觀念上的調整與實際的練習,士銘在幾個月後終於能夠在與太太的親密過程中自然釋放。他不再只是為對方而做,也學會了讓自己一起享受其中。
親密關係的修復,不只是關於性
士銘的故事,其實是很多人的故事。在關係裡,有時我們太在意對方的感受,卻忘了關心自己;有時我們努力地去滿足,卻反而離真正的連結越來越遠。
當你願意開始正視自己的感覺,讓身體說話、讓慾望流動,才有可能真正打開親密的大門。
結語:讓身心自在連結,是我們都值得的禮物
身體不會說謊,它反映的,是我們內在最真實的情感。如果你也曾經在親密關係中迷惘、不自在、甚至懷疑自己,不妨從最簡單的「感受自己」開始。不是為了別人,而是為了你自己,值得擁有自在、溫柔、真實的連結。
延伸閱讀:
追求勇猛久的親密關係:從溝通找到新平衡
作者簡介_ 嵩馥性健康管理中心 童嵩珍 主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