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冰冷的關係到靠近:童老師一句話,讓破裂的關係開始修復!
他們走進教室的那一刻,整個空間像瞬間凝固了一樣安靜。
沒有人說話,也不需要說話。那股低氣壓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。
太太戴著壓低的帽子,黑色口罩幾乎遮住整張臉,只露出一雙眼睛。那不是冷漠,而是一種累積已久的壓抑與防衛。她的眼神像是隨時會被擊碎,又不想讓人發現破綻。站在她身旁的丈夫低著頭,雙手垂在身側,神情木然,像是被生活掏空了靈魂。
那一瞬間,我不禁想:這段關係到底經歷了多少沉默與傷痛,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?
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先生。在過去的三次課程中,他都是一個人來的。每次見面,我們都會討論一些基礎的互動技巧與溝通方式,他也很配合,努力學習,照著建議練習,他的進步其實很明顯,穩定度不錯,節奏掌握也越來越好。
從技巧面來看,他的表現可圈可點,甚至可以說達到了我們最初設定的目標。
但就像我們常說的,關係這件事,從來不只是看表面的努力。
真正的關鍵在於:「另一半有沒有感受到?」
所以,當這次太太終於也來到課堂上,我其實很開心——因為願意出現,就是一種願意參與。而當雙方都願意出現,就代表這段關係,還有轉圜的可能。
但也正是這次的出現,讓整件事的真實樣貌被完整揭露。
從技巧面來看,先生其實表現得很不錯,練習成果穩定、節奏掌握也到位,然而,我們都知道,真正影響關係的,不只是一個人做得夠不夠好,而是兩顆心能不能對話、能不能靠近。
延伸閱讀:總是拒絕老公的做愛邀約。
她來了,但帶著一顆破碎的心。
我問她的感受,她毫不掩飾地吐出這些年來的委屈與無力。她說,自己就像是一台機器——該配合就配合,但心早就死了。十多年來,無論是身體不舒服、還是心情低落,先生總是慢半拍,甚至常常當作沒聽到。
「我早就對這段關係不抱希望了。」她說。
她曾經鼓勵先生面對兩人之間的難題,但每次只要外人一句「沒什麼問題」,他就立刻拿來當擋箭牌,回家得意洋洋,卻從沒真的看見她的需求。
她甚至說過,當她嘗試從其他地方尋找情感支持時,先生不僅不理解,還嘲諷她。那一刻,她的自尊碎了。從那以後,連最基本的擁抱,她都再也無法接受。
眼淚流下來時,我能感受到,這不是一時的爭執,而是長年累積的失望與心碎。
我請先生當場向她道歉,真誠地表達他的歉意——但她只說了一句:
「這樣的道歉太廉價了,我已經受夠了。」
氣氛一度凝結。
但她還是來了,這就是一個改變的開端。
我開始引導他們做一些非常簡單的互動,讓彼此重新看見對方的存在,而不是困在互相指責的回圈中。
起初她很抗拒,但隨著她慢慢打開心門,願意換個方式靠近對方,一切開始鬆動。
最後,先生的眼角滑下一滴淚,他哽咽著說:
「這其實是我一直想要的,只是我從來不知道怎麼開口……」
課程結束後,當他們準備離開時,太太悄悄走到我身邊,低聲問我:
「老師,回家後我還可以怎麼做?」
就在那一刻,我知道,他們之間的裂痕,開始有了縫補的可能。
就像一塊冰,正在一點一點地被融化。
關係要走得長久,靠的不是誰比較厲害,而是願不願意聽彼此的聲音
這段故事想說的是:親密的連結,從來不是靠一個人死撐,而是雙方願意一起努力。
不是技巧多厲害、也不是改變多快,而是在那一刻,你真的「聽見」了對方的心聲,願意為彼此做點什麼。
如果你也在關係裡感到孤單、卡住了,不代表沒救了。真正的改變,往往從一個願意打開心門的瞬間開始。
有時候,一句真心的提問:「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?」就能讓兩顆心,重新靠近。